【寰球智慧,继往开来】之二:尚乘全球咨询委员会纵论战略性行业的数字转型
中国的数字技术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影响了包括金融业、制造业、消费品和专业服务在内的各行各业。传统上,《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平均需要20年时间才能达到十亿美元的估值,但在今天,许多初创企业仅需4年便可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重点提出“互联网+”战略,旨在通过数字转型实现中国战略性行业的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企业和创新者如何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创造更高的价值,并提升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尚乘如何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实现战略性的数字转型?
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亚洲资本与全球科技公司更加紧密的对接,同时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科技公司更多的“出海”走向国际化。作为一家植根香港、深耕中国、辐射全球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尚乘集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变革与力量,致力于打造一个拥有全球战略视野、强大本土化运作能力以及深度行业资源整合能力的创新平台,希望能够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与亚洲市场的连接打通沟通合作的桥梁,将更多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理念与先进技术在亚洲与全球各市场之间高效传播,实现跨境、跨区、跨板块资本联动和技术互通,推动科技发展的创新与变革。在新形势下,尚乘如何更好地服务新经济与新科技公司,如何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实现战略性的数字转型,如何帮助更多的亚洲科技公司“出海”走向国际化?在尚乘全球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来自全球金融、科技、创投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为尚乘在新经济领域的发展指点迷津。
前瑞银亚洲区投行部主管、中国邮储银行董事金弘毅先生
中资企业持续”出海”觅新技术推进转型
战略行业的数字转型正对全球产业链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市场方面,数字转型也是中资企业未来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近年来无论是中国政府或者企业本身都在不断增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希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目前中国在科研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我同时也留意到,不少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正是希望获得国际市场的领先技术,然后将其应用到本土市场。当然,并购交易涉及一定的风险,并不是每一宗海外并购都能顺利完成,但我相信总会有一部份企业能成功将海外技术"本土化"。
在金融服务领域,我认为大型银行需要拥抱科技去实现技术创新。在未来数年间,拥有较多的科研投入预算的大型企业,会引领行业的技术创新,并成为主流。我相信,最终只会出现一至两家主要的综合服务提供商,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偏向使用一至两家服务提供商,向他们提供支付或其他金融服务。这个情况跟苹果公司有点类似,只需要透过一部智能手机,消费者可以管理相片、电邮、社交媒体,也可以打电话。未来在金融服务行业,亦会出现如苹果公司般出色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LendIt 朗迪全球CEO兼联合创始人 Jason Jones 先生
中国是全球最活跃的金融科技市场
近年,全球金融科技市场发展一日千里,但我认为,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狂热追捧已经告一段落,反而开始考虑这些科技应该如何应用和执行,这些金融科技企业是否真的能成功等问题。我认为,从企业数目、经营规模和范围、行业深度方面、中国是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最蓬勃、规模最大的市场,但目前大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全球5间市值最大的金融科技企业中,有4间是中国企业,包括首位的蚂蚁金服、还有如陆金所、众安保险及京东金融等。为了抓住中国市场的机遇,海外金融科技企业开始定期来华,一方面在香港找寻一些融资机会,另一方面希望缔结一些合作和联盟。我相信,未来3年间,我们将会见到更多科技、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成为合作伙伴。朗迪和尚乘设立联合办公室,就是希望成为连结中国和全球金融科技市场的沟通桥梁,促进更多同业间业务和资本上的合作。
另外,从金融科技企业估值而言,现时初创及已上市的企业估值仍属合理水平,反观成长中或接近成熟的企业、尤其是过去12个月曾进去股本融资的,其估值有点偏高,对它们接下来要进行新一轮融资的估值会有所影响。
CapitalLink 创始人兼CEO、瑞东集团创始人兼前CEO Brett McGonegal 先生
数字转型是共赢而非零和游戏
我们身处于全球金融业一个重要转折点,见证着不少战略行业步向改革之路。数字转型正对不同行业带来重大的影响,在这个大时代,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传统企业如何在现有业务与引入新技术之间取得平衡? 这次的转型,是企业主导、抑或应该由消费者引领?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资本帐进一步开放,相信会有助全球科技行业加速发展,我们可以密切关注及思考中美之间在数字化改革及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会否增加,以及有机会在哪些方面有合作空间等问题。未来,我相信金融服务行业将有更多跨地区、尤其是东方和西方的股权或商业合作。而非如过往一样,由每个大型金融机构各自拥有一堆子公司自己去发展不同业务的格局。我认为,金融服务企业的数字转型之路,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反而要通过不同的合作达至共赢。
瓴睿资本集团CEO、前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机构审计部主管合伙人容显文先生
重视企业管治乃致胜之道
以前,银行业是一个独市生意,因为行业的准入受到法规的监管,现时监管机构已意识到传统银行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金融科技企业的出现,正好补完这个缺口,令客户可以有更满足的消费体验。
作为投资者,我们注意到行内的初创企业的估值越来越高,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企业最后能否生存,是否值得投资。要决定金融服务企业最终的成败,还是取决于它们能否复杂的监管规例下合法地的发展。随着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金融科技企业只有重视企业管治,保持对投资者及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争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才是致胜关键。
同样地,我们也不需要太担忧市场竞争太多,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率的问题,因为到最后,消费者会选出哪些企业会成为赢家。
除了企业自身的管治水平,各地监管机构的态度也会影响当地金融科技业的发展,尤其在同业并购整合和合作结盟方面。以香港和新加坡两个市场为例,新加坡的金融科技业的监管主要由金融管理局(MAS)负责,有关当局透过政策指引传统企业与金融科技企业的整合,但在香港,不同范畴的金融服务业分别受到金管局及证监会的监管,令到当地的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相对慢一点。香港虽然有背靠中国市场的优势,但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的法规应该加速实施,我相信这也是未来政策的主要考虑方向之一。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香港也已经设立了创新科技署,用以更好地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季瑞华先生
行业监管滞后于市场发展
我在会计行业30多年,曾见证过不少的法规和监管条例的设立,例如1984年美国的私隐条例立法、90年代美国”电子签名”的法案等。我的观察是,法规的设立,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因为草拟相关法规也需要两至三年时间,除非是行业内出现重大的危机或变更,让立法过程加快推进。
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各地法规的不同,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各异。以征信市场为例,目前内地企业征信市场的发展已相当成熟,至于个人征信系统仍未进入市场化阶段,因此是不少企业、尤其科技公司努力争取的市场。这其中涉及不少个人资料的使用和隐私问题,例如一些公司会透过大数据去分析消费者习惯,但在欧美市场受法规所限,使用这种方式获得数据是禁止的。因为法规的发展可能较行业走得慢,我们需要留意的是一些企业可能因为法例的诞生而失去原本的优势,反而出现一些新进入、依照现行法例发展的企业可能与原有的行业领导者合作发展的情况。
事实上,对不少中国的科技初创企业而言,合规是未来发展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应对监管机构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业方面的法规要求,是这些企业的短板。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法,是与一向惯于应付监管合规要求的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互补,初创企业可以提供创新的技术,传统企业助力提升合规水平,双方才能达到共赢。
汇元通集团创始人兼CEO 瞿晓川先生
强强连手 应对技术创新大潮流
在利用互联网科技去实现数字转型时,企业应该充份了解互联网灵活多变的特点。当你为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去改变时,更新的技术可能已经出现并取而代之。故此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单靠自身打拼已变得不合时宜,更聪明的做法是专注自己擅长的业务,然后再携手合作,领导行业的发展。我们在汇元通采取的策略正是与大品牌例如支付宝、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合作,发挥各自的专长,因我们相信今时今日,企业不应该 “唱独角戏”,而是要透过强强连手,才能在数字化经济中突围而出。
因此,我认为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十分重要的,这对有意在中国市场发展业务的企业而言尤其重要。以跨境支付业务为例,企业必须了解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货币政策方向,才能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我认为,香港作为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连接中国和全球市场沟通和合作这方面应该担当重要角色,而这也是植根香港、业务网络辐射亚洲以至全球的尚乘集团的价值之一。
互联网的应用为不少行业带来颠覆式的变革,但企业应该谨记,一切的改变,其出发点都应该以客户需求为依归。换言之,重点是如何利用科技去创造一些为客户增值的产品,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推出客户不需要的产品。